八方井教化学堂--六艺是古代君子的必修课 |
八方井教化学堂,将元码思维教化引入基础教育之中,引导孩子自觉正心修身, 培养孩子的贵族精神。八方井多维教化青少年班是以人伦思维、元码思维、创造性思维为核心,个性化针对青少年的成长困扰、行为习惯、学习方式而特设置的思维训练,关注青少年及亲子关系的思维教化。
六艺,在古代有两种说法,一种是指图书类别之一,具体而言,就是指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,这“六经”。这一说法出现的也比较早,西汉前期,董仲舒《春秋繁露?玉杯篇》中就说,“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,是故简‘六艺’以赡养之。《诗》、《书》序其志,《礼》、《乐》纯其美,《易》、《春秋》明其知,六学皆大,而各有所长。”
西汉后期,刘向受到汉成帝的任命负责校勘整理国家的藏书,并编纂目录,可惜未能完成便死了,皇帝又任命他的小儿子刘歆接着做,最后刘歆编定了一部目录书《七略》。他将当时的图书分为六大类:六艺略、诸子略、诗赋略、兵书略、数术略和方技略。班固后来编写《汉书》就把他们的成果原班采用了。
在整个东汉时代,恐怕大家都接受了这种分法,直到魏晋有人提出四分之后,“六艺略”的名字才在目录学史上逐渐淡去,四分法开始叫“甲”、“乙”、“丙”、“丁”,后来叫“经”、“史”、“子”、“集”。显然“六艺略”被“经部”所取代。因为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曾经分在“六艺”的名目下,所以后来也有些好古的人在遣词上使用“六艺”指代“六经”。又因为“乐经”实际上没有传下来,所以“六艺”有时候就是“五经”,甚至更为泛泛地说就是“经”。
虽然“六艺”在目录学上第一个被刘向使用,但作为名词则不是刘向的创造,刘向只是借用而已,因为这个名词产生的时代更早。在《周礼?保氏》中有这样一段话,“养国子以道,乃教之六艺:一曰五礼,二曰六乐,三曰五射,四曰五驭,五曰六书,六曰九数。”
《周礼》被认为是记载周代礼仪的著作,作者就是周公旦,但学界一般认为它是后人写作而托名前人的,不过最晚不能晚于西汉武帝时期罢了,所以我们一般说它成书于秦汉之际。所谓的“保氏”是指负责养育和教导小儿子弟们的官员,他们负责教子弟“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”这六种技能,合称为“六艺”,是周代学校教学的内容。这跟刘向所指的内容是不一样的,虽然都有“礼”、“乐”,但后者完全是不同的东西。
一祠八堂教化产业由字道元码系统研习者宾子及其团队发起,其遍布全国的部落公司为字道文化产业营运载体,以字道元码思维为核心,以人才孵化和项目孵化为支柱,致力于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幸福生态空间。一祠八堂目前已在全国成立15个部落公司,2017年将在全国布局160个部落公司,以及布局40个创新实体文产项目公司。
邮箱:yicibatang@163.com
座机 400-601-1949
地址 重庆沙坪坝区小龙坎新街49号8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