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文化的传承-未来中医领域不可或缺的中医脉象仪、四诊仪就在圣美孚 |
中医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古人长期研究、实践、总结积累的结果。早在公元前26~22世纪,就出现了现存中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《黄帝内经》。历史上更是出了像扁鹊、华佗、张仲景、孙思邈等各种“神医”、“药王”。关于他们治病救人的故事也是数不胜数。
《黄帝内经》中提出“上医治未病,中医治欲病,下医治已病”,预防疾病是很高明的医术。可见,中医历来防重于治。面对现代五花八门的疾病,以及发病年龄越来越低、亚健康人越来越多的状况,利用中医进行治未病养生保健无疑是最合适的方式。
2007年,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就提出要开展中医“治未病”工作,卫生部也已经将“治未病”项目列入“十年百项”。2013年10月份,卫生部出台了“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”,要求全国所有社区服务中心,乡镇医院,75%村卫生所,必须开展中医服务。
中医因为其“注重整体、辨证施治”的原则广受人们信赖。现代医学的发展,为中医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。
因此,我国从1997年就提出要“实现中医现代化”,而要实现“中医现代化”就必须要实现“中医标准化”, “中医标准化”的主要内容就是“中医诊断标准化”,这也是近10年中医发展的阶段性目标。 中医诊断主要根据望闻问切四诊信息,因此“中医诊断标准化”的主要内容就是使望闻问切四诊手段仪器化,也就是采用较少受主观经验影响的设备来采集、记录、诊断病人的疾病表现。